如何识别靠谱的加拿大“心理医生”?

如何识别靠谱的加拿大心理医生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多伦多有哪些类别的“心理医生”?》里论述道,加拿大没有“心理医生”这种职业,“心理医生”是公众对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开具精神科药物的专业人士的俗称。在安大略省,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主要职业包括心理学家(Psychologists), 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s)和社会工作师(Social Workers)。

有越来越多的人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者在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为和谐健康。然而并不是每一位专业人士最终都能够帮到你,有些甚至会在这个过程中对你造成伤害。作为来访者(Clients),你需要学会识别给你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这个人是否专业和靠谱。其实,作为一种帮助人的职业,每种专业人士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所以,今天我想以加拿大心理学家(Psychologists)的职业道德为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识别靠谱的加拿大“心理医生”。

心理学家在进行专业服务的时候,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一、维护人的尊严

这项原则是最首要的原则,它指的是要把来访者视作一位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这项原则包含一些具体的要求:

(1)知情同意,心理学家有义务向来访者解释清楚专业服务的内容并且最好获得来访者的书面知情同意。此外,知情同意要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中。

通俗来说,当我们去见心理学家时,心理学家需要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心理学家的教育和专业训练背景,咨询的过程会是什么样子,心理学家大概会用到些什么方法,大概会谈到些什么问题,大概需要多久,怎么收费,心理学家要如何保密,整个过程可能有什么风险,风险出现的话要怎么解决等等。如果你能够接受,咨询才能进行。而且心理学家如果在后面的咨询过程中突然要改变原有的计划,也需要重新向你征求意见。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同意的话,心理学家或者其他人不可以强迫你接受咨询(某些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法院强制等等)。如果你想随时结束咨询,心理学家也不可以用任何手段阻止你。

(2)隐私及保密性,当你想去见心理学家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担心对方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这种担心实际上非常普遍。心理学家必须要尊重来访者的隐私权和为来访者保守秘密。

具体来说,心理学家不能够收集和来访者所谈问题无关的个人信息,心理学家不能因为自己的好奇心或欲望就去打探不必要的隐私。比如来访者想要探讨单位人际关系的问题,但是心理学家却去询问来访者的性生活细节,这就是不合适的。

心理学家不能随意公布来访者的个人身份信息,除非来访者同意。比如心理学家不能跟自己的朋友家人或者在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里讲自己的来访者叫什么名字,在哪上班,哪里人等等。

心理学家也不能随意分享咨询的内容,除非来访者同意。比如心理学家去和自己的朋友说,“我今天见了一个特别严重的来访者,她整天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我觉得她可能有抑郁症…”或者“我今天见了一个特奇葩的来访者,作为一个男人,他居然也作的不得了…”。这种把咨询内容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来分享或吐槽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不管是对自己的朋友家人,还是发在微博微信上。

如果出于某种正面的目的(如案例讨论,教学,科普等),在分享之前最好能获得来访者同意。如果不行的话,一定要确保读者不知道来访者的身份。心理学家在做这个的时候,除了不会透露来访者的直接身份信息外,通常也会把很多个来访者的情况杂糅在一起,或者真实案例和虚构案例相结合等等。

如果心理学家要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一定要和来访者说明目的,并且征求同意。私下录像或录音是严格禁止的。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心理学家是需要打破保密原则的。比如,如果心理学家发现,来访者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那么心理学家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手段确保来访者自身的安全以及他人的安全,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通知来访者的亲属,通知可能被涉及的人等等。

此外,如果心理学家发现来访者涉嫌虐待儿童,心理学家必须要报告。最后一种情况,如果法院需要查看心理学家的服务,心理学家必须要如实报告。

二、负责任的专业服务

这项原则排在第二,简单来说,心理学家要确保自己的服务帮到了来访者,或者至少不能伤害对方。这项原则包含一些具体的要求:

(1)心理学家要根据自己的专长提供服务,不能从事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的专业服务。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心理学家要么寻求同行或前辈的专业帮助,要么及时转介给其他同行。

培养一位心理学家往往需要数年的学历教育加上专业督导(俗称“师父”)下的实习。心理学家绝对不可以仅仅因为参加过一些短期的培训班,就声称自己具备了独立做心理咨询的能力。 

比如说,一位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夫妻咨询训练的心理学家,是不能够直接为来访者提供夫妻咨询的。

作为来访者的你,在咨询开始前就要了解清楚,心理学家到底有没有相关的教育和受训背景。如果对方没有相关背景还继续咨询,那么你要么接受可能的后果,要么就要及时结束咨询。

(2)心理学家要不断地学习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学家在学校受的教育和训练是有限的,如果心理学家不继续学习的话,是无法保证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来访者的需求的。

(3)如果心理学家自己身心状况明显影响到专业活动,应暂停一段时间。那种见过这个城市凌晨四点般的“敬业”精神,在心理健康这个行业里行不通。如果心理学家自己一堆问题处理不过来或者极度疲倦还在工作,那绝对会影响到专业服务的质量,所以先把自己搞定,再来帮助别人。

(4)如果专业服务不能继续帮助到来访者,应该及时结束。比如心理学家在和来访者咨询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怎么调整都没法往前推进,此时应该及时跟来访者说明情况,承认局限性,结束咨询,并转介给同行。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家绝对不能因为想要再多赚一点钱,或者证明自己是可以的,就一直“赖”在那里。

(5)心理学家不能利用专业知识从事危害他人的工作。比如心理学家不能帮助别人去刑讯逼供,行骗,洗脑等等。

作为来访者的你,如果心理学家的言行让你感到很受伤,一定要提出来和对方讨论。如果讨论未果,一定要去询问别人,或者直接询问所在省的心理学家监管机构。当然,你也可以直接结束咨询,不再有任何关联。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心理学家让你感到不舒服,就一定是你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的确会“出口伤人”。

三、保持专业关系

这项原则排在第三,心理学家需要确保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自己和来访者的专业关系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这项原则包含一些具体的要求:

(1)心理咨询师不需要做到价值观中立,但是需要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对专业活动以及专业关系带来的影响。比如,心理学家自己的观念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但是某个来访者偏偏来自同性恋群体。那么心理学家要格外注意,在咨询的过程中,自己的观念是否影响了对来访者的看法,进而是否影响了咨询质量(比如对来访者不耐心等)。如果心理学家无法确保咨询关系和咨询质量不受影响,心理学家应该寻求同行或者前辈督导的帮助,或者直接转介给其他同行。

(2)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学历和经历,不能虚假宣传,夸大自身的能力。比如,有不少专业协会是付会费就可以加入的,所以心理学家不能以加入这类行业协会来宣传自己的专业能力,因为这会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心理学家更加不能虚构一个专业协会会员的身份,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再比如,有些心理学家喜欢夸大心理咨询的效果,扬言心理咨询能够治好像癌症这类的躯体疾病,或者保证能在几次心理咨询后获得显著改善。这些都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

(3)避免多重关系,心理学家不应该和来访者发展除了专业关系以外的任何人际关系。这一点是各大影视剧里心理学家形象的重灾区,比如心理学家爱上来访者,和来访者上床,和来访者结婚,和来访者合伙做生意,让来访者掺和自己的生活,无故把自己的私人电话号码给来访者,下了班还和来访者打电话谈心事,约来访者出去玩,骚扰来访者,无故让来访者在自己的单位逗留或过夜等等等等,随便点开目前的影视剧,里面只要讲到心理学家,以上桥段总有一款适合剧情。仿佛心理学家不跟来访者搞点事情出来,剧本就写不下去了。

为什么以上的关系都是禁止的呢?因为心理学家和来访者的关系在权力上是不对等的,心理学家更容易凭此利用来访者。比如来访者每次来咨询都和心理学家说很多内心的想法,有些甚至是来访者从来没和任何人说过的。由于专业服务的特点,心理学家不可能也和来访者去分享这么多私人的事情。所以两者的关系注定是不对等的,如果此时心理学家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去谋取自己的利益,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感情利益,最终都会伤害来访者。

此外,心理学家也不应该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供专业服务。这一点是心理学家在生活中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直接上例子,“你是搞心理学的啊?那下次帮我咨询一下呗?”,“我最近心情有点不好,能不能找你咨询一下?”或者“你大伯最近好像有点不对劲,你要不要去跟他谈一谈?”心理学家被问过这种问题的,或者问过心理学家朋友或亲戚这种问题的,请默默在心里举手。

为什么这种行为也是禁止的呢?因为如果心理学家和来访者的私人关系过于密切,或者曾经过于密切,那么心理学家和来访者对彼此的看法和感受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会极有可能影响心理学家对来访者的专业判断,也会影响彼此专业关系的质量。试想一下,如果你真跟你的心理学家好朋友做咨询,你能做到和一个陌生人心理学家做咨询时那种放松和坦诚吗?

当然,心理学家可以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泛泛的建议,毕竟,提泛泛的建议不是心理咨询。

再者,心理学家不应该利用由于自身专业身份或知识带来的知名度为自己谋求不恰当的经济利益。不少心理学家经常在社交媒体或电视上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因此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形象,知名度和流量。但是,有些心理学家利用TA们的知名度和流量为企业代言,为商家带货,或者借此推广自己在非专业领域里的商品或服务,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为什么心理学家不能照搬在商业运作上非常普遍的“先获取流量,再变现”的模式呢?这还是需要回到心理学家所具备的权力和影响力上来。心理学家凭借自己的专业身份和专业知识技能所获取的影响力,应该被限制在专业领域内,而不能不恰当地扩展到与专业无关的领域。一些心理学家不恰当地利用影响力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如带货或借此成为与专业无关的网红),这种行为会容易误导大众。更有甚者,有些心理学家可能仅仅是出于最大化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刻意误导大众。

四、贡献社会

这项原则排在第四,心理学家除了做直接的专业服务外,也需要为社会的整体和谐健康做出贡献。这项原则包含一些具体的要求:

(1)参与健康的社会活动,比如慈善活动,社会公正的宣讲活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呼吁等等。

(2)积极参与行业协会,为行业做出正面贡献。

(3)积极宣传本行业和澄清社会大众对本行业的误解。比如影视剧常年“黑”心理学家的现象,就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重视。再比如很多心理学家开始写公众号,微博,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

(4)利用专长为社会问题发声。比如精神病人常年被歧视,不少心理学家都挺身而出为他们抱不平。

以上内容均选自加拿大心理学会出版的心理学家职业准则第四版,其内容仅适用于加拿大。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需要遵守这四项原则:维护人的尊严,负责任的专业服务,保持专业关系和贡献社会。

如果来访者发现心理学家没有做到这四项原则的话,可以向监管机构投诉心理学家。如果情况属实,监管机构将会视严重程度惩罚心理学家,最严重的情况则是吊销执照并终身无法再执业。所以,来访者为了自身的权益和健康出发,也最好了解心理学家的职业道德,以防万一。

心理咨询过程简介

上文所提到的具体要求是一些最常见的,更多内容可以前往https://www.cpa.ca/docs/File/Ethics/CPA_Code_2017_4thEd.pdf 查看。

点击这里,与 罗厚员 博士,安大略省注册咨询及临床心理学家进行10分钟的免费电话问询。

如何识别靠谱的加拿大“心理医生”?》有2个想法

发表评论

%d 博主赞过: